期刊简介
本刊专门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其内容密切结合临床,学术性与实用性。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8-573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4015/R
邮发代号: 2-420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9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30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5734
- 国内刊号:11-4015/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抗凝门诊患者口服华法林致出血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抗凝门诊患者口服华法林期间出血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门诊信息系统采集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抗凝门诊接受华法林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5岁)和老年组(>65岁);根据用药适应证,将患者分为瓣膜置换术后组、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组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组.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适应证......
作者:李楠;高鑫;毛懿;华潞 刊期: 2018- 04
-
达比加群酯致食管损伤文献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致食管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方法检索PubMed、万方、CNKI、VIP,收集截至2017年底达比加群酯致食管损伤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2篇,包括1篇临床回顾性研究和11篇病例报告.12篇文献包括达比加群酯致食管损伤32例,男性22例(68.8%),女性10例(31.2%);年龄58~90岁;来自日本28例(87.6%),美国、德国、新......
作者:田惠春;曾涵 刊期: 2018- 04
-
成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成人患者抗菌药物相关腹泻(AAD)的发生情况、导致AAD的主要药物种类以及AAD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加强对该不良反应的防范.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期间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成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发生AAD患者的电子病历,提取相关数据,对引起腹泻的抗菌药物品种、AAD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帕......
作者:宋智慧;赵环宇;王家伟 刊期: 2018- 04
-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致肝损伤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希美加群、达比加群酯)和凝血因子X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希美加群在2004年上市后因致肝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而于2006年撤市,引起人们对NOAC肝毒性的关注.在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中,没有发现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有明显肝毒性的证据,肝损伤风险很小.根据上市后的文献报道和药物警戒数据,NOAC相关肝损伤的发生率为0.......
作者:回翔;范晴晴;段琰;杨迪虹;葛卫红 刊期: 2018- 04
-
关注非布司他的心血管安全性
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广泛用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治疗[1].2017年11月15日,美国FDA发布了非布司他的安全公告[2],指出非布司他未增加抗血小板试验协作组(theAnti-PlateletTrialists'Collaboration)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但可增加心脏相关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这使非布司他的心血管安全性备受关......
作者:杨雪;薛愉;朱小霞;邹和建 刊期: 2018- 04
-
克服临床惯性提升抗凝治疗的管理水平
抗凝疗法是动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口服抗凝剂(OAC)的长期应用对这些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我国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群体庞大且逐年增加,2002年首次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指南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超过800万[1],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超过200万[2],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
作者:华潞;荆志成 刊期: 2018- 04
-
系列问答141——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剂中毒与常释剂中毒的解救有何不同?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救治包括:(1)洗胃、口服活性炭,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2)使用解毒药N乙酰半胱氨酸;(3)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但是,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剂在体内释放方式比较复杂,尤其在过量服用时,服药后16~36h血药浓度会出现第2个高峰,药物释放时间延长.因此,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剂中毒与常释剂中毒的解救也有所不同.......
作者:蔡晧东 刊期: 2018- 04
动态资讯
- 1 呋麻滴鼻剂对儿童鼻黏膜纤毛传输功能的影响
- 2 Infliximab不良反应
- 3 紫杉醇致重症过敏反应
- 4 药品说明书与安全用药
- 5 抑肽酶致过敏性休克
- 6 利福平的肾脏不良反应
- 7 阿托品对丙泊酚在肠镜检查中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 8 羟基脲致痛性难愈性溃疡2例
- 9 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总编辑(主任委员)联席工作扩大会议暨人民卫生出版社《药源性疾病学》编写启动会纪要
- 10 系列问答122——滥用兴奋剂有何危害?
- 11 丙种球蛋白与糖皮质激素联用致肝功能异常6例
- 12 氨磺必利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 13 基因多态性与抗癫痫药物作用的关系
- 14 参麦颗粒致恶心呕吐及腹泻
- 15 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
- 16 舒马曲坦等曲坦类药物致肠系膜缺血
- 17 托莫西汀可致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
- 18 奥沙利铂引发过敏性休克
- 19 大剂量卡托普利致昏迷
- 20 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书写的要求